“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的重庆市武隆区堰塘村与武隆城区和仙女山景区相隔十余公里,3年前这里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最近,村里留守老人的健康检测问题又让村党支部书记杨晓明犯起了难。
7月4日,重庆大学“寻访美丽乡村,对话多彩武隆”实践队走进武隆堰塘村,就当地“医院远”“就医难”问题展开实地调研。据杨晓明书记介绍,武隆堰塘村有大量留守老人,老年群体随着自身生理机能退化对健康问题重视度提高,但囿于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难以实现重大疾病就近就医。“如果想检测心电信号的话,需要坐四十来分钟的车到市区医院。” 一位堰塘村村民说道,“去趟武隆县城很麻烦,每次还要花不少钱,没啥严重的病我们都不往医院跑。”
/ 校园活动
在一片葵花田里,吹拂过徐徐夏风;从浸水的竹篮里,咬住一尾芦根的清凉。这个叫大麦地的地方,安静而美丽。《青铜葵花》的故事也在此展开。一个特别的机缘,城市姑娘葵花与乡村哑巴男孩青铜成为了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一起经历着苦难。12岁那年,命运又将葵花召回她的城市。男孩从此只能常常遥遥芦荡的尽头,遥望女孩葵花所在的地方。
这是一部运用童年视角,叙写乡村记忆的小说。小说承载了曹文轩一贯对于诗性浪漫的追求,使读者在充满诗意的笔触下重回旧时江南,感受铺面而来的氤氲水汽与无处不在的乡情乡思。作为一部长篇儿童小说,它深挖苦难背后的美感,以诗般的笔调叙写童趣、童真,也用厚重的笔力挖掘出人性的永恒闪光。而文章的主题就像是一颗被精心打磨的多面宝石,站在不同的切面,读者可以欣赏到它折射出不同的光芒。
从大麦地每个人的身上去寻找类似的特性,那或许便是孤独。“葵花很孤独,是那种一只鸟拥有万里天空而却看不见另外任何一只鸟的孤独。”当一个人在荒野中吞咽寂寞的时候,他或许能勉强忍受孤独;但当他身处人群之中却依然孑然独行时,孤独就变得难以承受起来。正如艾米莉狄金森于诗中所述,“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我也许会忍受黑暗;可如今,太阳把我的寂寞,照耀得更加荒凉。”而作为从城市来到农村的葵花,虽是处在充满着童真的年龄,也因为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与紧随其后给予她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而在心里无可避免地感到孤独。而哥哥青铜也因为一直渴望的“上学梦”常常感到孤独。用作者的话概括,这便是“小孩独属小孩的孤独”。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中,童真会随着岁月而褪去,就像大麦地的其他人,他们也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孤独时刻,要独自面对与承受那些苦难的岁月。
或许大麦地里的每个人各有各的孤独,但是这一家人,在动荡的岁月里依旧紧紧抱住彼此。葵花一家人的故事,虽时常有忧愁,会为生活所累,也常被孤独所羁绊,但这些苦痛最终都能被独属于亲情的融融暖意驱散。家人用心呵护小葵花的成长,葵花也用一颗感恩和童真的心来呼应这一份呵护,整本书都缓缓流淌着亲情与爱的协奏曲,感动着你我。青铜身上有着纯真稚子最美好的品格,虽然行事方式带着小孩子的冲动,但是却能在他身上深刻地体会何谓赤子之心。青铜心底一直怀揣着一个读书上学的梦想,面对自己心底深处扎根许久的梦想,青铜何尝不想抓住机会去圆梦呢,但他无法眼睁睁看着妹妹丧失上学的机会,所以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妹妹。或许一个人是孤独的,但是在散发着无比温暖,无比炽热光芒的家人身边,在这一家人给予的温情与爱意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勃发的生命力与紧紧相依的希望。
看着书中亲人之间的爱意,或许我们会不由地扪心自问:那幼时岁月里贪吃的糖果,是谁信手拈来?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饭菜,又是谁精心烧制?我们或许都会习惯性忽视那些稀松平常,可这些,却都是亲人赋予的爱的明证。这份情,盈盈如星,却也灼灼如火,盛放在我们的人生中,绵长而隽永。
/ 校园活动
他明白
夏日的柔荑在
万物烟火中的三三两两点点
恰是落日余晖的眸子
唤起归家狸奴的驻足
抬爪
将眷恋缱绻于莲花等待绽颜的霎那
为将夏日的余晖拉长
你把等待拾起 于荷莲中
轻嗅余光
/ 校园活动
线杆勾勒出白云模样
一瓶柠檬味的汽水
一片红瓤的西瓜
我的夏天
便是躺在草地
猜想蝴蝶
是否曾落在路边
那朵不起眼的白色小花上
你的眼
如那慵懒的猫儿一般
醺醉且浪漫
但又是否曾停留于我的身旁
/ 校园活动
夏日迟迟,黄昏清澈
落日藏在树中
听风声亲吻云朵
轻盈的脚步踩碎了午后的阳光
指尖的旋律从儿时悠扬起
请让我在这旧时光里
再舞一曲
/ 校园活动
“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虽说从旧石器时代起便出现了“会计”的雏形,但自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清代焦循的《孟子正义》起源,历经了大两百年的惊涛骇浪,期间几易初法,才最终形成了我们今日所见之“会计”。会计,才真正地成为一门学科。
而中国现代会计之父、重庆大学教授——潘序伦先生,便是会计这片原野的开拓者。许是家庭书香的浸染,在其他孩子还懵懂无知之时,潘序伦便早早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涯。然而,潘序伦的读书生涯却漫长而坎坷。他先是因卷入交白卷风波被退学,又转而考入南京政法大学,但学校不久被勒令停办,他又离校考入南京海军军官学校无线电收发班,最终得以潜心继续学业。毕业后,他曾辗转各地,只为生计。对于渴望学有所成、报效国家的他,怎会甘心长久如此,无法自在地施展拳脚呢?
而要振兴当时的中国,若仅靠一腔热血,缺了眼界与知识,实践与反思,只会在现实中屡屡碰壁。潘序伦正是深知这点,因此未曾放弃过升学深造的想法,期待日后能以西学融古道,以实践振中华。也在此时,向来对他赞赏有加的黄炎培为他提供了一个去大洋彼岸学习的机会——1919年,26岁的潘序伦破格进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进修,并在两年后取得文学学士学位,后保送至美国哈佛大学商业管理学院选学会计学科,这为他开辟会计原野的大道铺就了第一块石板砖。
/ 校园活动
四季,原本是因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的科学名词。可人们说起四季,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它们承载的记忆,像是春天和好友一同去踏一次青,或是冬天那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而今正值盛夏,关于它的记忆,处在川渝地带的人们总能品出点不一样的滋味。
01
不似北方的干热,重庆夏日的空气总是闷湿的,就算偶尔刮过几丝风,也会挟着热气从你的衣角里钻进去。阳光晒过的每一处都变成焦黄色,路面上坑坑洼洼的水泥地反着银光。树木静静立着,淌着汗的人们默契地躲进树荫里,猫猫狗狗都瘫在影子下,江面上也萦绕着水汽,每处都像是洗过了一个热水澡。山城的蚊虫也是要多一点,特别是在夏天,蚊虫很毒,咬人身上好几处红肿才肯善罢甘休。外地人见到体型巨大的虫子常会受到惊吓,为此萌生出几句抱怨的话。
02
在这种魔幻的气候下,“少出门”已经成为了每个重庆人的共识。可能只有在这个时候,重庆人对火锅的喜爱才会降下三分,并转头扎进卖冰粉凉虾的小摊里。冰粉的口感和果冻有些相似,呈块状,被气泡包裹,在红糖水里却看不出什么形状和轮廓。嬢嬢摊上的冰粉一般都是自己手搓的,没有那么多五花八门的小料。把红糖浆倒进改过刀的冰粉里,撒上花生或芝麻粒,足够了。但是它的消暑功效,可比冰柜里各式各样的雪糕、冰水有用多了。用塑料小勺子挖一口混着红糖水的冰粉,把它小心翼翼送到嘴中时,首先感受到的是清凉。接着,红糖水的甜味渐渐蔓延开,滑到每个角落。冰粉就在嘴中跳跃着,溜进胃里,泛红的脸蛋都为此镇定下来,燥热的心也终于归于平静。
03
在重庆,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魅力。而藏在其中的食物,像是冬天冒热气的火锅和糍粑,夏天清凉的冰粉,总能让季节这个抽象的概念沾染上具象的味道。夏是热的,但一提到这个季节,人们想到的食物和画面却都是清凉的。冰粉就是这样的一种食物,那么不起眼的一小碗,隐藏在街头巷尾,却能浇灭胃里的热气,只让人觉得爽快、舒畅。
对于重大人来说,“舌尖上的夏天”不止有冰粉,还有每家超市门口的小冰柜里堆在一起的绿豆沙冰。在学校里,相比起不知何时会出现的“雪糕刺客”和琳琅满目难以选择的各色饮料,大家都更倾向于去小卖部里买上几杯绿豆沙冰。刚打完几场篮球赛的队员,一下课就冲向食堂的学生,都贪恋那一口清凉的滋味。吸管插进杯子里发出清脆的声响,杯壁沁着密密麻麻的水珠,甘甜的绿豆汤混着细碎的沙冰被一同吸入口中,让人发出舒爽的喟叹。
04
只存在于夏天的记忆,是漂浮在湿润的水雾中的。剥去那层闷热的外衣,人们往往能从夏天的水汽中品出点别的滋味。
夏季一向很安静。白天的安静是带些烦闷的,是因为人们忍受不了超高温,不得不蜷缩在房间里。到了夜晚,那种静谧的氛围就变得柔和,加上了灯光滤镜,也掺杂着欢声笑语。操场只有到了晚上才会热闹起来。跑步的人不像冬天那么多了,但会有人选择三两成群吹吹难得的凉风。六七月正是分别的时候,学生们也总会选择在这时候放肆一把,围在一起唱几首歌,讲一讲以后的打算,说几句珍重的话,然后再趁着没人注意把眼泪擦干。那时候就顾不上天气炎热,潮湿难忍,只想着该如何释放这热烈的青春了。明明是在夜晚,我们抬头看到的却是耀眼的星空和属于盛夏不朽的自由。这可能也是“盛夏”一词总与青春挂钩的缘由,炽热的不是夏天,而是在夏天相聚的人和事。
对于重庆这座城市而言,夏天并不止是一个湿热难耐的季节。它深深地勾连着每一处清凉的美好,把人们对于山城的记忆氤氲在漂浮的水雾里。想起每一刻只有在此地才能感受到的琐碎与喧嚣,重庆的夏天,也就不觉得那么闷热了。
/ 校园活动
当这一天终于来临,校园里的一切都是你深情的缘由。
看向钟塔的眼神会比以往专注许多,经过民主湖的时候脚步会比从前慢一些,甚至虎溪的湖面泛起的微波都是内心的牵挂。六月即将画上句号,新的列车就要出发。离别的日子各不相同,走出校门的时刻晨昏各异,无论是谁,无论早晚,今天,青年前“研”祝你一路顺风。
披上学位服,穗带从一边拨向另一边,这是一场和过去告别的仪式。过去的事情太多,多得无法一一细数,但一定有许多重要时刻铭刻在心。第一次登台迎接掌声、第一次发言接受致意、第一次获奖收获幸福······意气风发的自己总是那么耀眼璀璨;第一次与黑夜相伴直到日出、第一次孜孜以求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第一次喜欢一个人而无法相伴而行······落寞失意的时刻也是默默藏在心底的某个角落。往事随风飘散,走过那么多日子,站在今天,真希望你觉得现在的自己,挺好的。
/ 校园活动
2022年6月16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选拔赛暨第八届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创谷·梦花园顺利举行。我校《一电即融》项目获得一等奖(共3个),《寻荟记》、《油橪而生》获得二等奖(共7个),《七彩疗愈计划》获得三等奖。
/ 校园活动
接下来的两天,实践团分别给大班和小班精心安排了兼具趣味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在英语课上,大班的小朋友跟着老师的指引走进英文名著《鲁滨逊漂流记》,构造荒岛求生的英语语境进行口语的教学;小班的孩子们则是从最基本的字母开始,跟着老师掌握字母的规范写法和标准读音。在语文课上,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接触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去感受中华文化独有的语言浪漫以及悠远的情感。除此之外,大班也在魅力化学中探索大千世界中的种种物质以及微观世界的奥秘。在老师的带领下,小班同学们也学习公益歌曲《点亮我的小宇宙》,童声悦耳,打动人心。最后小班跟着老师走进美术世界的透视和植物配景绘图。虽然这对孩子的理解力有一定的挑战,但是孩子们积极好学,勇敢尝试回答问题。
图片
/ 校园活动
支教第二天,实践团终于和家长、孩子迎来了期待已久的迎新见面会。实践团的小老师们早早地在学校门口等待,用重庆话热情地和家长打招呼,同时进行信息登记等工作,为后续课程安排提供方向。见面会正式开始之前,家长和孩子都认真阅读了学生安全责任书和家长知情书,同时仔细填写了有关原乡文化的问卷调查。实践团成员和孩子们依次进行自我介绍,不仅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每个人分享的对支教的期待更是赋予支教不同的意义。最后实践团成员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如抓鸭子、逛三园、抢凳子、篮球比拼、虎克船长等破冰小游戏,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校园。
/ 校园活动
2022年7月15号到2022年7月18号,重庆大学“春晖筑梦”实践团已于重庆市酉阳县苍岭镇完成了前四天的支教活动。从第一天积极打扫教室卫生,精心准备正式授课前的各项事宜,到第二天和家长、小朋友初次见面并举办迎新见面会,再到之后带领小朋友开始梦想课程初体验,实践团成员既准备了趣味英语、雅韵诗文、魅力化学这些妙趣横生的基础课程,又带领孩子们体验了音悦童心、玩转美术这些原创兴趣课程。同时实践团还开展了“酉阳县苍岭镇原乡文化”问卷调查活动,对酉阳这个桃花源般的地方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支教的第一天,实践团的成员满怀期待向支教地出发,经历了长达六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抵达了苍岭这个美丽的地方。短暂的休息过后,一行人迫不及待地来到支教地——苍岭初级中学校。看到杂乱的教室,队长陈施潼迅速安排任务,大家协力合作有说有笑,打扫工作顺利进行。根据教学分班的需要,成员们打扫出两个整洁一新的教室,为第二日的迎新见面会做好准备。
/ 校园活动
7月16日上午重庆大学“渝膳童行”实践团队员前往巴南区的姜家镇进行关于食品营养安全的调研。经过将近四小时的车程,队员们到达姜家镇。纵使路途漫长,成员们对调研的渴望未减丝毫;纵使烈日炎炎,成员们对调研的热情只增不减。简单整顿过后,成员们分成三个小队,分别沿街道商铺和居家住户进行了调研。
/ 校园活动
7月16日下午,实践团成员来到花田乡何家岩村进行调研。何家岩村是一座中国传统古村落,主要由土家吊脚楼群组成,大部分建筑始于明清,古色古香,被称为“万亩梯田的贡米之乡”。进入到何家岩村,实践团成员首先对当地的古建筑进行调研,采访了一所百年老宅的屋主,了解了当地的历史发展和民俗文化。通过调研,成员们了解到何家岩村因美如画的梯田、特色的土家吊脚楼以及苗绣等民俗文化闻名,乡村旅游项目逐步发展,苗绣等民俗文化产品的产销渠道也愈发完善,当地百姓主动进入苗绣工坊学习,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向实践团成员。随后,实践团成员前往何家岩村附近的观景台调研村庄全貌及建筑远景,同时对酉阳当地较为特色的梯田种植形式进行了总体性调查与记录。
/ 校园活动
2022年7月14日,重庆大学“绘梦花田”实践团前往重庆市酉阳县花田乡开展为期十天的暑假社会实践。本次实践活动采用“支教+调研”的模式,支教活动在花田乡中心小学和花园小学两个学校展开,调研活动主要涉及当地的建筑色彩、民俗文化、饮食特色方面。团队意在深入调查花田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困境,为当地的发展提出专业的可行性建议,助力花田乡村振兴。7月14日下午,实践团与花田乡中心小学的教务主任汪老师开展了对接工作。汪老师为实践团成员详细讲述了当地发展情况、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大部分同学面临的困境。本次谈话使得实践团成员对自己的任务及目标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成员们都希望能在本次支教活动中真真正正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给孩子们,助力花田乡教育的发展。交谈结束,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学校的教学楼和基础设施。
/ 校园活动
7月15日,彭水分队志愿者们前往彭水县黄家坝进行了红色基地参观学习。研支团成员参观了红军历史陈列馆、黄家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前往烈士陵园进行扫墓。在这里,成员们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奋不顾身的勇敢和无畏。先辈们为了信仰,为了国人今天的美好生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将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研支团成员们被他们深深地感动了,立志要跟随先烈的足迹,为祖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奉献青春和热情。
/ 校园活动
“云”培训的学习,从知党史、明国情、树志向、享经验等多角度全方面的进行了辅导。
通过“云”培训,支教团成员共同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及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精神》《重庆历史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专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专题》《乡村振兴专题辅导》《社会治理及基层工作实务》和《生态环保专题》等相关课程,还聆听了志愿前辈们关于《我的志愿青春》的工作事例分享交流。
“云”培训,使研支团成员坚定了志愿服务信念,同时更加了解重庆、了解乡村、了解支教,增强了专业技能。
/ 校园活动
2022年7月14日-18日,重庆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石柱分队及彭水分队抵达服务地,与来自四面八方的“紫藤花”们一同参与了2022年重庆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岗前培训。本次培训主要通过线上“云”培训和红色教育基地实地参观两种方式展开学习。此次培训为两支分队明确了未来工作的方向,同时为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校园活动
时光飞逝,支教只剩下最后一个活动——“为梦涂鸦,为爱上色”签名涂鸦墙制作活动。孩子们和实践团成员一起耗时4个多小时完成了1.2m*10m的巨幅涂鸦墙,实践团成员们在画布上打上草稿,孩子们为画布上色,最后按手印并签名。“整个过程非常累,但是最终和孩子们一起完成这样一份巨幅画作非常有成就感也非常有意义”实践团成员李梓源说。“真希望永远停留在我用相机记录下的这一段时光里”实践团成员叶杉在支教日记里写道。
/ 校园活动
支教日程已经过半,实践团成员和孩子已经成了难舍难分的好朋友,他们主动来邀请实践团的哥哥姐姐们一起去荡秋千,一起去喝奶茶,一起去广场上玩游戏,一起在树荫下聊聊心里话。尽管夏日炎炎,但是依然无法阻挡孩子们的热情和实践团哥哥姐姐们的真心。“每一个孩子们都非常的天真、活泼、可爱,我已经开始舍不得他们了”实践团成员吴瑶说。
/ 校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