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智慧与智慧碰撞,迸发的光芒自是别样辉煌;当精神与精神同行,凝成的力量总会难以抵挡。201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春华秋实。几代航天人奋起拼搏,使中国迈入世界航天大国行列。
回望一甲子,中国弹星箭船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飞行,都让每一位中国人心生澎湃。在国家的航天梦、飞天梦实现过程中,重大人也一直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之际,一起来听听重大与航天的故事。
“ 列车上的蓝图 ”
2016年6月25日20点,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托举“升级版”太空摆渡车——远征-1A上面级点火起飞,成功将5类6项载荷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新建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首发任务,是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试验任务的一座里程碑。
在此次发射任务中,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柴毅教授团队研发的地勤监测系统出色地完成了针对发射场地勤工况的监测工作,为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实时可靠的可视化监测、运行状况评估和数据判读分析支持。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的飒爽英姿
系统立项之初,团队就在柴毅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多次现场调研和需求分析讨论,十几次的设计方案和探讨系统的结构模块和功能。其中多个具体功能是在团队成员经过一再的思维碰撞后,由柴毅教授和张可副教授在发射场返程的列车上敲定方案,这为团队内一直所津津乐道,称其为“列车上的蓝图”。
柴毅教授、张可副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在现场工作
“ 嫦娥 ” 的 “ 专职医生 ”
—— 重庆大学ICT研究中心
从重庆大学的校园里走出了两个本领非凡的“人物”,一个近距离观察胜过“火眼金睛”,一个远距离眺望盖过“千里眼”。近距离观察的,能一目了然地看出直径1米、长6米的大型铸件中,只有头发丝五分之一那么细微的缺陷;远距离眺望的,能每时每刻分毫不差地掌握几千里高空中飞行物的一举一动。
重庆大学ICT中心的科研人员正在给送检产品做CT
他们就是重庆大学研制出的工业CT系统和嫦娥卫星发射火箭飞行安全控制决策支持系统。这名字读起来有点拗口,因为他们一个在“嫦娥”的探月之旅启程前给她做过“体检”,另一个在“嫦娥”的探月之旅过程中给她当“随行医生”,所以又有人亲切地称他们为“‘嫦娥’的专职医生”。
1991年10月,重庆大学ICT研究中心成功研制出ICT试验装置,标志着我国已经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掌握了ICT基本技术。1993年,中心又研制和开发出我国第一台实用工业CT样机。
重庆大学ICT研究中心从1994年5月起,连续3个月检测了6颗卫星的3000多件火工品。
1996年,重庆大学ICT研究中心研制出专用工业CT装备,用于航天火工品的全面质量检查与控制,迄今已完成包括“神舟”五号、六号、“嫦娥一号”探月工程等60多次运载火箭的数万件火工品的检测任务,为确保我国航天工程质量作出了巨大贡献。
重大与航天的故事还有很多 ... ...
航天员 杨利伟 及载人航天工程先进事迹报告团来到重庆大学。
航天员杨利伟来到重大风雨操场与山城学子见面
神六飞船电路总体电路系统主任设计师校友
熊晓英
校友熊晓英及其同事送给母校的神州六号模型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测试发射系统的优秀女指挥员 杨丽芸
“嫦娥五号”再入返回试验总体网负责人杨丽芸
航空航天学院 张元勋 博士参与“我心向月”月球探测载荷创意设计一等奖
重庆大学牵头研制的月面微型STQ载荷科普展台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在每一次失败的奋起里,在导弹火箭的每一声昂首长啸中,一代代重大航天人也正为航天梦、为中国梦不懈努力着。
时光流转,精神弥坚。航天之梦,薪火相传。
六十年中国航天风雨历程,砥砺当代青年奋然前行。挽将天上银河水,散作甘霖润九州。中国航天六十年,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让我们为中国航天加油,为重大航天人加油!
重大人物志——熊晓英:中国航天六十年 | 那些年,重大的航天故事-1
重大人物志——熊晓英:中国航天六十年 | 那些年,重大的航天故事-2
重大人物志——熊晓英:中国航天六十年 | 那些年,重大的航天故事-3
重大人物志——熊晓英:中国航天六十年 | 那些年,重大的航天故事-4
重大人物志——熊晓英:中国航天六十年 | 那些年,重大的航天故事-5
重大人物志——熊晓英:中国航天六十年 | 那些年,重大的航天故事-6
重大人物志——熊晓英:中国航天六十年 | 那些年,重大的航天故事-7
重大人物志——熊晓英:中国航天六十年 | 那些年,重大的航天故事-8
重大人物志——熊晓英:中国航天六十年 | 那些年,重大的航天故事-9
重大人物志——熊晓英:中国航天六十年 | 那些年,重大的航天故事-10
重大人物志——熊晓英:中国航天六十年 | 那些年,重大的航天故事-11
重大人物志——熊晓英:中国航天六十年 | 那些年,重大的航天故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