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的父亲马棣生(1851-1909),又名庆常,绍兴县小皋埠村人,祖上以农为业,家境小康。小皋埠马氏是从嵊县北山马村徙居绍兴的,民国前,每逢清明节,房头家长总要带着各宗的人回马村祭祖。
绍兴产黄酒,小皋埠马氏多经营酒业。清道光初年,马棣生的族叔马六公率先迁居嵊县浦口镇,创办了嵊县第一家酒作坊,名叫茂记。浦口依畔黄泽江,江水清醇如泉,船筏运输便利,谷麦原料丰富,是一个酿酒的胜地。至光绪年间,马氏又相继在浦口办了钰记、树记、文记、堃记四家酒坊,有五马渡浦口之说。钰记创于道光晚期,业主马赓良是马棣生的堂兄,是个举人,工诗善文,在浦口买了10多亩田,同治年间作的诗中,就有了“嵊县浦口吾东屯”的句子。那时,酒坊大多兼营米业,马棣生16岁那年,马赓良带他到钰记米店里做学徒。
马棣生的父亲肇奎,生他和阿哥庆润,小辈们叫他哥为大庆公公,叫他小庆公公。他结婚后,妻子住在小皋埠,隔年一胎,生下了孟希(师善)、仲复(膺善)、叔培(桓善)三个儿子。后来,他变卖了家产,在浦口镇江边名叫柏树下的地方,买了一幢三间二居头的旧楼房,办了一家酒作坊,取名为“树记”,便把妻儿接到浦口定居。光绪四年(1878),四儿子季余(积善)出生后,妻子病故了,安葬在仙岩镇中王舍村东面的小山坡下。马棣生经营有方,树记获利弥多,为了扩大经营,他买了镇中街面上的一片旧房空地,造了一幢18间式砖瓦新楼房,成为浦口镇上的一个大户。
新楼落成后,马棣生又娶绍兴王氏为妻,于1882年6月24日生下了第五个儿子马寅初,又名元善,昵称阿元。旧时的富户人家,卧房和产房是分开的,马棣生夫妇的寝室在楼上,产房在楼下中片西二间,马寅初和他的妹妹锦霞、锦文便诞生在这个房间里。
对大户人家来说,孩子满月是个盛大的节日。马寅初满月那天,马棣生设宴款待亲邻,还从城里请来了一位手艺高明的理发师傅,为马寅初剃满月头。这位理发师傅姓庞,天台人,马寅初从美国回来后,得知他为妹夫杨公和茧行的人理发,住在城里时便请他理发,听他说剃满月头的陈年旧事。
马寅初满月不久,母亲抱他到小皋埠的庵堂里寄养了几个月。按照迷信的说法,在寺庙庵堂里寄养过的孩子,菩萨会保佑他,能够长命富贵。这个庵堂在小皋埠南面的丘陵里,是马氏祖宗的一片坟山,邻近是南宋小朝廷的皇陵攒宫。庵堂里住着一个慧能尼姑,大家都叫她能婆婆,论辈份是马寅初的族婶。她命苦,婚后未育便死了丈夫,从此削发修行。慧能特爱马寅初,抱他亲他,天天为他烧香念佛。王夫人从小就教导马寅初,长大了要像亲生母亲那样孝敬她。马寅初果不忘母教,每次路过小皋埠,总要停下车来,特地去看望能婆婆,送些礼物给她。他还把能婆婆接到杭州家里住过一些日子,陪她游玩西湖,到灵隐寺进香。他常称赞能婆婆腌的苋菜梗特别好吃,即清爽,又清口,想起就开胃口。
马棣生很精明,生意一直兴旺发达,开始为上海客商代营茧业。他的小女锦文嫁给城里富商杨公和茧行的二少爷,长女锦霞嫁黄泽镇士绅余曰昌,后来孟希在黄泽镇开了一家瑞源茧行。但茧丝业是本地商人的强项,外地人很难涉界,且孟希乏能,又染上烟瘾,瑞源终以蚀本告终。
马棣生为前妻所生的四个儿子娶了四个绍兴媳妇,为马寅初在嵊县定了一门娃娃亲。马寅初是7岁定亲的,未婚妻姓黄,是下新建村的首富,离浦口只有五里地。黄小姐15岁那年生病死了,马棣生用花轿把她的灵牌迎来,与马寅初拜了堂。马寅初很爱黄小姐,她死后,从各方面关怀照顾黄家,每次回浦口,总要到黄小姐的坟前低头致哀。1901年冬,马寅初在上海英华书馆读书时,与张桂君结婚。张桂君昵称团妹,城北沙园村人,家境并不富裕,是一个破落了的书香人家。
马寅初赴美留学不久,马棣生去世了,与前妻合墓。马棣生夫妇乐善好施,人缘很好,出葬那天,四邻送葬的人有十里多长,灵柩渡剡溪三聚潭时,船筏户联合赠送浮桥一座,上下船只自愿临时停航,使王夫人十分感动。后来,她对子孙们说:“我们来嵊县不过二十多年,他死了有这许多人哀悼他,真是极其哀荣,我希望你们本着他的遗志扩大开来,给地方人们谋幸福”(摘自1950年马棣生之孙马本忠《自传》手稿,存嵊州市档案馆。)
1919年3月22日,王夫人去世,马寅初在下王舍村买了一座面积约十几亩的小山,名叫金鸡山,将母亲安葬在那里,与父亲的墓地隔路相对,相距一里多路。后来,树记一蹶不振,家境每况愈下,到三十年代,马寅初的四个哥哥相继去世,他成了一家之主,经济上和侄辈们的学业开销全靠他一人支撑。他家在浦口的田产不多,他又买了19亩田,列在父亲名下,出租给佃农,以弥补嫂侄们的生活。
马家是个大家庭,一直没有分家,在家的人都居住在树记新楼里。在这幢楼房内,有一间房子始终空着,这就是王夫人的产房。这是马寅初为了纪念母亲定下的一条家规,不许小辈们占作卧室。这间房子里的家具,一直原封不动,里面有一张旧棕床,一张梳头桌,二条靠背椅。马寅初每次回浦口,首先就进这间产房里,低头坐着,以表示对母亲的孝敬和思念。凡在这时,家人都站在门外,不得进房打扰。1962年1月,八十高龄的马寅初到嵊县调查包产到户,这是他最后一次回故乡。由于当时的政治形势,他的一言一行都被详细的记录下来,在县统战部向省统战部禀报的一份“绝密”文件中,有这样一段记录:“1月12日上午10时左右到浦口镇,先到青年时马做寝室的房子里,又到他母亲做产的房子里,低头流泪五分钟(主要是思念母亲)。”据陪去的余国柱副县长回忆,马寅初从母亲的产房里走出来时,竟像小孩子那样癫了起来,说:“我娘做产的床不见了。”余副县长忙派人去调查,原来床被他那个在家务农的侄子卖掉了,那时生活实在太困难,换了几十斤米。马寅初得知后,当即拿出200元钱,叫阿侄把床去赎回来,原样放好。
今天,树记新楼已被命名为马寅初故居,县人民政府将他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出资进行了一些修整,王夫人的这间产房,仍被完好的保存着。但有些传记和文章说“马寅初出生在绍兴,五岁才到浦口。”对这种说法,马老的儿子马本寅先生回嵊县时,马玉然老师曾问过他,他说:“父亲生前曾多次对我们兄弟姐妹说过,他出生在浦口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