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沈忠厚院士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9日上午9时,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昌平殡仪馆举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告别仪式,并向家属转达了慰问。
沈院士去世的消息一时间刷爆各大网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发文称,“他的逝世是中国石油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石油工程界的重大损失!”
人物名片
沈忠厚,1928年2月13日出生于四川大竹,1947年至1951年就读于重庆大学,曾在美国西南路易斯安那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访学交流,先后在重庆大学、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钻井和水射流技术专家,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水射流研究中心主任。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国家发明二、三等奖各1次,获中外专利20余项;在中外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荣获“全国能源工业特等劳动模范”等6种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和奖励。
沈忠厚院士70寿辰时,石油大学老校长杨光华曾为他题词——水击石穿寻地火,披肝沥胆为人民。90寿辰时,中国工程院赞誉他——热爱祖国、科学求实、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敬业奉献,是我国工程科技界学习的榜样!
沈忠厚院士为何深受尊敬和爱戴?又为何被称为“钻头之父”?
志存高远,结缘石油
从县城到高等学府,沈忠厚自小一心求学,立志为国家做点事情。
沈忠厚出生于四川省大竹县的一个小村寨,山里人纯朴憨厚,父母 为他起名“忠厚”。1947年,沈忠厚高中毕业后,考入了重庆大学采矿系。
以沈忠厚的成绩,完全可以选择一个更轻松热门的专业。但他说:“ 当时的中国虽然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一直缺少开发这些资源的专业人才。学习矿冶专业能够为国家找到丰富的矿藏,为中国富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抱着这样的初心,沈忠厚走上采矿专业的道路。
1951年,沈忠厚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不久后,被派到北京石油学院进修,进而调入北京石油学院,并参与了之后的四川“川中会战”、东北“大庆会战”等多次石油会战。这为沈忠厚此后的科研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现场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钻井之门已悄然为他敞开。
潜心钻研,终成“钻头之父”
沈忠厚去玉门油矿时看到,钻井所用的是国外进口旋转钻机,采用的是旋转钻井法,相比当时我国使用的人力冲击钻、机械顿钻有着质的飞跃,不仅钻得更深而且效率更高,同时兼顾破碎岩体与清洁井道。
他意识到,钻头是整套钻探设备中技术最为先进,价格最为昂贵的部分,是钻井作业的关键所在,钻井的深度和效率、钻机的钻速和寿命都与钻头的强度息息相关。这一刻,沈忠厚开始思考,如何改进钻头。
一次偶然,他在成都飞机厂参观时,第一次看到水射流切割机,突然灵感如泉涌——高压水射流技术可以用来提高钻井效率。从此,他选定了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也因此成就了他“射流钻头之父”之称。1982年,沈忠厚开始钻研喷射钻头。
为探索水射流在井底的流动规律,沈忠厚带领团队潜心钻研8年,终于在1989年成果研制了第一代钻头——“新型长喷嘴牙轮钻头”。
随后,沈忠厚带领科研团队再接再厉,在第一代喷射钻头的基础上,刻苦钻研了10年,先后研制了第二代“自振空化射流钻头”、第三代“机械及水力联合破岩钻头”及第四代“旋转射流破岩钻头”等喷射钻头。
这些钻头的研制和应用,使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而沈忠厚也因在钻探技术上所做的杰出贡献,于2001年当选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育人铸师魂六十七载,桃李满天下
“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发一分光,必须要有十分热。这是厚积薄发的道理。”“一个人,一辈子,认真做好一件事,就够了!”“要上山,不要下海。”上山就是要迎难而上,勇攀科研高峰;不要下海就是不要利用科研成果谋取个人利益......
他反复和学生们讲“笨人理论”:在立项研究的时候,并不急于追求经济效益、搞短平快,而是先打下扎实的理论根基,从理论上把问题搞清楚,在这个基础上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找到二者的结合点。看似速度慢,却可以使人少走弯路,避免重复别人的错误,反而赢得了更宝贵的时间。
沈忠厚认为,课堂就是战场。上战场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不管这门课讲了多少遍,每次课前必须重新备课,并及时补充最新国内外信息。在讲稿完成之后,他还另外再编一个提纲,理出重点、难点,课上只拿这张纸就能讲半天。沈忠厚讲课也并非照本宣科,而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受同学们欢迎。
沈忠厚院士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六十七年。他教书育人,敬业乐道,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众多石油工程优秀人才。他培养出的学生,有长江学者、教授、博导、学术带头人、高级工程师等,还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师生双院士”已成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