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头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忠厚
沈忠厚(1928.2—2021.2),四川省大竹县天城镇老鸦山村人,重庆大学毕业。1951年8月参加工作,1957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晋升为教授,1990年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被国务院表彰为科学研究事业做出突击贡献科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1年2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1941年起,沈忠厚在大竹县立中学上初中和高中。1947年,在重庆大学上学。1951年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石油工程学科助教。1955年高校院系调整,调入北京石油学院工作,从事石油工程教学和科研。先后任石油大学石油工程系主任、钻井研究所所长、山东省国家自考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工程委员会委员、中国劳保学会射流委员会副主任及中外多种学术杂志编委。其间:1955年晋升为讲师,1962年晋升为副教授,1983年晋升为教授;1981年3月至7月,赴美国西南路易斯安那大学学习;1987年11月至1988年2月,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德州大学和托尔萨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1年2月至9月,赴日本东北大学合作科研;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沈忠厚故居——大竹县天城镇老鸦山大坝湾
沈忠厚一直从事高压水射流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工作,他将射流技术与石油工程相结合,研制高效钻头,对淹没非自由射流动力学规律、自振空化射流理论和机械及水力联合破岩理论有重要突破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又发明新型加长喷嘴牙轮钻头、自振空化射流钻头和机械及水力联合破岩钻头等三种崭新高效钻头,三种钻头在胜利、中原油田等地试验成功,平均机械钻速提高达35%,在10余个油田和地区应用3500余只钻头,获直接经济效益过亿元,该项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在国内外钻井工程领域,首次创立以井底岩面获最大水功率为目标函数的水力设计新方法,解决长期以来亟待解决的重要理论问题。其径向水平钻井技术研究填补国内研究空白。长期与研究中心有关同志一道首创自振空化旋转射流处理油井近井地层及解堵新技术,在胜利、辽河、华北、中原、大港、长庆、吐哈和江苏等11个油田和地区400余口井上进行应用,油井单井增油20%—30%,注水井单井增注30%—130%,创经济效益过亿元,1999年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被科技部列入“九五”重点推广计划指南项目。
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国家发明三等奖1次、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次和二等奖3次,获中外专利13项。在中外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英文专著1部、中文专著2部。他还培养出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先后被获得“全国能源工业特等劳动模范”、“石油工业有突击贡献专家”等6种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其业绩载入英国人物研究中心出版的《国际人物辞典》等国内多家名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