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变质地质学家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江苏海门人。1946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地质系。
长期从事早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石学等研究。50年代从事铁、铜详勘;参与中国前寒武系首次总结和1:300万前寒武纪地质图编制。60年代致力于早前寒武纪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和变质岩区方法研究。70年代在青海、陕西进行铁铜矿产调查。80年代在华北地台对深变质岩和重大地质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参与主编1/4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及其总结。90年代对早前寒武纪麻粒岩和地层(构造)年代格架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小组多次发现最古老陆块。
重要学术观点与贡献:
1.认为变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是各种地质作用综合控制的结果,但深部热流在动态条件下的活动起到了主导作用。
2.变质反应不是简单地固相矿物之间的相互反应,含水矿物的脱水熔融以及熔体的参与反应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3.认为前寒武纪至少在新太古代已存在板块,新太古地体是由不同微板块拼贴而成,但与显生宙以后的板块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
4.太古宙下地壳主要由20-25%的基性麻粒岩和75-80%的深成紫苏花岗质岩石组成,总化学成分相当于中性成分。
专著:
1.辽宁鞍山樱桃园至眼前山铁矿地质(第二作者)
2.变质岩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工作方法(第二作者)
3.山东新泰雁翎关一带泰山群变质岩系的初步研究(第二作者)
4.山东太古代雁翎关变质火山-沉积岩(第二作者)
5.中国1:400万变质地质图和说明书(第二主编)
6.内蒙古中南部太古宙变质岩(第一作者)
7.华北陆台早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第三作者)
8.中国早前寒武纪麻粒岩(第一作者)
9.Early precambrian Granulites of China(第一作者)
10.中国地层典-太古宇(第一编著)
11.中朝古大陆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第三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