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在视察14所时说:
14所是中国雷达工业的‘老母鸡’,下了好多蛋,个个都是合格的、标准的。
那时翩翩少年
炮火中立下鸿鹄志,投身军工国防
挺起中国雷达之脊梁
他们,开创了中国自行设计雷达的历史
他们,瞄准前沿开拓了中国雷达新体制
他们是中国雷达创始人——
申仲义、张直中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年仅15岁的申仲义来到了延安,进入军委三局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而此时的张直中也正在浙江大学刻苦钻研先进的电机技术。
三年后,张直中以优异的成绩从浙江大学电机系毕业,先后到重庆电信机械修造厂任助理研究员,赴英国学习超高频雷达技术,成为国内最早接触英国雷达技术的技术人员之一。与此同时,申仲义坚守在敌后战场,面对我国通讯设备极其落后的情况,他不断钻研通讯技术,研制成功多种战争急需的通讯设备和器材,被《解放日报》赞誉为“技术与政治、科学原理与技术经验相结合的青年技术家”。
1950年9月,申仲义作为军代表进入14所工作,不久后,任14所所长。次年1月,张直中调入14所工作,任工程师。在中国雷达事业的起步阶段,申仲义与张直中携手带领14所从最初的修配仿制跨越到自主设计、自主研制阶段,开拓了中国雷达发展的新局面。
1964年,张直中率先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脉冲压缩技术的实际应用,开启了国内大脉宽、高分辨雷达研制的新时代,影响至今。1986年,张直中先后出版了《合成孔径、逆合成孔径和成像雷达》和《微波成像术》两部专著,奠定了我国新体制成像雷达技术的基础。
在他们的带领下,14所诞生了诸多中国雷达的第一
314甲中程警戒雷达
这是我国第一部自行设计的国产雷达
它标志着我国迈出了自主设计雷达的重要一步
314乙中程警戒雷达
这是我国第一部投入批量生产的雷达
它为雷达部队的扩建和装备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406米波远程警戒雷达
这是我国第一部米波远程警戒雷达
使雷达的探测距离加大到数百公里以上
402微波低空海岸警戒雷达
这是我国第一部微波雷达
它实现了对海面的有效观测
改变了我国对海警戒情报的空白面貌
102单脉冲试验雷达
这是我国第一部单脉冲试验雷达
它使雷达的测量精度提高了近10倍
为建立我国航天测控网、保障“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
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持
说中国电科14所是中国雷达工业的“老母鸡”,其实一点也不为过。(▼ 请横屏浏览大图)
50年代中期,14所为新建的宝鸡782厂、成都784厂、西安786厂培养了600名技术骨干和工人,这些技术人员和工人经过培训后,成为了各工厂的骨干力量。
50年代中后期,国家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又从14所抽调了613名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支援绵阳780厂、兰州781厂、成都784厂、太原785厂、广元789厂,为新厂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60年代中后期,基于国家大小三线建设需要,14所在贵州都匀地区负责包建25所、26所、36所、37所、38所和一个天线试验场,并参与筹建南京898厂。1965年,14所副所长李克林带领工作组到达贵州,经上级批准后,在都匀的山沟沟里破土动工,到1969年底和1970年初,37所、38所基本建成。
▲ 37贵州旧址
▲ 38所贵州旧址
随后,14所上千名职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放弃生活条件较为优渥的大城市南京,举家迁居大三线都匀,在条件极其艰苦的山区继续开创雷达事业。当时支援37所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共211人,支援38所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共933人;1966年,14所又支援898厂干部、工人共121人。70年代后期,根据国家需要,36所并入38 所;80年代后期,37所大部分人员调往14所,38所则迁往合肥。
1969年,14所包建宝鸡39所,抽调了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共99人,1981年基本建成。80年代后期,39所迁往西安。
1970年,14所为支援第七研究院筹建海军雷达研究所(南京724所),将海军雷达设计科全部人员以及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共395人调往该所,创建了我国海军第一个雷达研究所。
1974年10月14日,14所成立卫岗分所。1978年1月6日,原在锦州的28所连同其在唐山的试验站迁往南京。14所将卫岗分所的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共475人,以及全部土地和建筑一起调拨给28所,有力地扩充了28所的规模及技术力量。
作为全国最大和最早的雷达研究所,从1956年到1978年,14所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先后包建、援建了16家雷达厂(所),培养输送管理干部、技术骨干、工人3447人,为我国雷达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