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上演原创话剧《光华》 展现“高电压”王牌专业跨越式发展,展现在顾乐观教授、孙才新院士、颜怀良教授等人的带领下创建的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高电压”科研团队,时刻着眼国家长远需求,不抱怨、不放任、不等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重庆大学“高电压”专业成长为国内前列、世界领先的王牌专业的壮阔历程。
14-15日晚,重庆大学师生团队原创的话剧《光华》在重大虎溪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大剧场精彩上演,学校2千余人现场观看了演出。
《光华》取材于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高电压”科研团队,讲述了科研团队从上世纪70年代成立到今天,在顾乐观教授、孙才新院士、颜怀良教授等人的带领下,时刻着眼国家长远需求,不抱怨、不放任、不等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重庆大学“高电压”专业成长为国内前列、世界领先的王牌专业的壮阔历程。
《光华》通过三代高压人的奋斗故事,突出了“高电压”团队一直传承的“板车精神”“箩筐精神”;“不计得失,不掉链子,共进退,同发展”的团队精神;“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重大精神”;以及“为科学、为未来”的“科学精神”。同时也通过师生几代人的传承彰显着崇高的“师德师风”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时代精神。
本次演出共有三幕。讲述了从高电压专业刚刚成立,实验室从一穷二白到攒下了一些电力公司和国家淘汰下来的旧电力设备,为学生们的学习,为基础科研打下了一个基础;再到“高电压”实验室规划了未来学科发展方向,集中“高电压”实验室自主创新研发的新设备,“高电压”专业真正跻身到国内前列,参与进众多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电力工程领域,获准建设“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后到剧目高潮和结尾部分,讲述2008年春节前夕,南方19省长期雨雾天气导致雨凇灾害,输电铁塔倒塌,城市断电,旅客严重滞留。团队将实验室测算的融冰数据带到救灾第一线,他们提供的“直流融冰”方法奏效,冰凌从电线上大片剥落,输电线路逐渐恢复。冰灾启发团队开始建设“雪峰山野外覆冰实验室”他们也意识到,不忘初心,未来奋进之路更加光辉灿烂。
此次话剧共有演员21人,为了更好的融入角色,增强话剧的演出效果,他们进行了多次高强度排练,他们积极查阅书籍、浏览先进事迹,了解角色底蕴,并全身心投入、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深切领会学校“高压电”科研团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重庆大学电影学院老师、《光华》编剧孙丽萍介绍,“我们从3月中旬开始筹备,前期用两个月的时间共采访了14位高电压学科的骨干和青年老师们。通过他们讲述的老师的故事,我们开始构思、调整、修改剧本架构,7月中旬完成剧本初稿。8月20日,学校电影学院8个专业、105位师生,和电气学院5位同学返回学校,我们一边修改剧本,他们一边排练。我们用52天的时间完成了剧目的舞台创作。”
在紧张的排练期间,演员们没有休息过。孙丽萍说:“他们把所有的课余时间用来创作、排练,到正式演出之前,21位演员里面有6位因劳累过度、免疫力下降住院,还有位同学发高烧,去药房买药、吃药又回来接着排练,大家共同担起这份责任感、使命感,尽全力把事情做好,这是让我最感动的地方,这次表演完,我们打算继续打磨和加工,无论是剧本还是舞台效果的呈现,我们都要再提升,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就是让《光华》打造成精品,让学校高压电科研团队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好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