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习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激发地质工作者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和实干苦干的精神,在第十七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会暨《李四光科学论著集》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之际,征得主办单位和原作者同意,我们选取“山巍巍 水洄洄——李四光入党心路历程史料展”的部分资料,概述李四光的光辉一生,再现党和国家对地质事业发展的谋篇布局、对科技人才的尊重关怀,展示李四光的报国之路和入党初心。
李四光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科学遗产,更给我们留下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李四光精神就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实践,新时代又赋予了其更深厚的现实质地和情感温度。我们要深入开展弘扬李四光精神的教育活动,学习他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求真务实的科学品格、强烈执着的创新意识、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和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使之转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凝心聚力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务实笃行推进新时代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
01
为国为民:一面旗帜
李四光的入党历程
1957年3月,周恩来总理前往杭州,探望因病疗养的李四光,鼓励他入党。1958年12月,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委员会正式批准接收李四光为中共预备党员。根据支部大会上的发言,李四光写了《我经历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一文,载于《中国青年报》1959年2月28日。
载于1959年2月28日《中国青年报》的“我经历中的两条道路的斗争”一文。
内容:“我入党了,这是我一生中最愉快不过的事情!我活了70岁到现在,才找到了归宿……我个人也和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人民一样,在这个伟大的革命运动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彻底地认识了我们中国人民的进步是和党的领导不可分离的,在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也永远是这样。”
1951年6月30日下午六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隆重举行。作为科学界代表、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主席,李四光参加了庆祝活动,其演讲词作为献词在报上发表。
1958年李四光入党后特意在北京西山象鼻子沟寓所留影,纪念这个光荣的日子。
内容:“……到毛主席全面地领导革命以后,才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逐步深入地了解如何从实际工作中、生活上来体会辩证唯物主义,从而学习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来做工作和生活的指导。由于这样发动了的工农革命群众,它的质便大大的不同了,它的量也就迅速地形成了浩浩荡荡的队伍……”
02
烽火岁月:初心
1. 青年时代——积极投身伟大的爱国运动
1904年李四光留学日本,受宋教仁、马君武等人影响,民主革命的思想进一步增强。1905年7月,年仅16岁的李四光参加了由孙中山等人创立的“中国同盟会”,成为最年轻的创建会员。在参加完宣誓仪式后,孙中山赠其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给以勉励,寄予厚望。
《行路难》小提琴曲谱
1913年,李四光第二次离开祖国,就读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冶金专业和地质学专业。1918年获得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后,准备回国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几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中国作为参战国,在巴黎和会上受到了强烈的不公正待遇。李四光十分愤慨,于1919年11月欧洲考察期间,写下了5行19小节乐曲,抒发心中的愤郁之情,并于1920年2月创作完成小提琴曲《行路难》。经考证,《行路难》被确定为中国第一首小提琴曲。
2.为人师表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推动了中国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发展,也深深地影响了李四光。经过丁文江的建议和傅斯年等人的联系与推荐,李四光接受了国立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的聘请,1920年回到阔别7年的祖国,1921年-193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
北京大学任教
1933年春,北京大学师生为李大钊举行公葬,得知消息后,李四光立即捐出一笔钱款,襄赞这一义举。
3.早期科研工作和斗争
李四光一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一面坚持与反动政权抗争,在黑暗中痛苦摸索前行的日子里,始终坚持“为真理奋斗”。
1946年,周恩来同志在重庆两次会见了李四光。出于对科学家的保护,他劝李四光出国避一避,并传达了党中央的政治主张。1948年2月,李四光携夫人从上海启程赴伦敦,参加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
1949年初,解放战争进展迅速,国民党政府仓皇逃往广州,并命令各机关南迁。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的同仁经商量后决定留在南京,并写信告诉身在英国的李四光。李四光在1月19日到2月9日期间,多次写信给地质研究所许杰、赵金科等人,表明支持大家的决定,并愿意将个人积资捐出,与大家共渡难关。
在地质研究所同仁的共同努力下,这场反搬迁的斗争胜利了。南京解放时,地质研究所没有受到一点损失,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怀抱。
03
新中国成立:使命
1. 辗转回国
1949年,在祖国的召唤下,身在英国的李四光毅然踏上艰辛归国之路。1949年11月,周恩来总理以电报形式请吴文焘在捷克设法接触李四光,保护其入境。后又委托叶剑英派人到香港寻其行踪。经多方努力,在香港与李四光取得联系。
2. 地质事业的主要领导人和开拓者
经过综合考虑和广泛协商,李四光提出成立“一会、两所、一局”的地质工作组织方案。1950年8月,政务院批准通过了该项提议,同时任命李四光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7次会议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任命李四光为部长。
李四光在石油勘探工作会议上发言
3. 对新中国地质事业的贡献
新中国的诞生,揭开了李四光科学事业崭新的一章。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的地质事业中,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在他的具体领导下,中国的地质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指导全国石油地质普查
李四光组织石油勘探大会战,指导全国石油地质普查,对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作出了重大贡献,甩掉中国“贫油”的帽子。
1953年12月,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征询李四光对我国石油资源的看法。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表明不同意“中国贫油”论,他深信我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是丰富的,关键是抓紧开展地质勘探工作。1956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司局长以上干部会议上,肯定了李四光关于我国石油资源远景的意见,指出石油在我们的工业中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首先是勘探情况不明。地质部长很乐观……我们很拥护他的意见。
1964年元旦,毛泽东主席邀请李四光到中南海观看豫剧《朝阳沟》,并对李四光说:“你们两家(指地质部和石油工业部)都有很大功劳。”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
2)为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李四光十分关心铀矿地质的发展,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亲自指导找铀队伍,他根据构造体系控矿理论指出了铀矿资源的分布规律。在李四光的指导下,铀矿地质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两弹一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我国核工业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突出贡献。
1955年1月,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发展,会上听取了李四光、钱三强和刘杰的汇报。李四光拿出野外带回的铀矿石标本给领导同志们传看,说明我国铀矿地质与铀矿资源及勘查情况。
3)倡导开发和综合利用地热能源
李四光以战略科学家的视角,最早提出并组织开展我国地下热能的开发与综合利用。李四光认为,地热是人类开辟自然能源的一个新来源,就像人类发现煤炭、石油可以作为燃料一样重要,是地质工作的一个新领域,是一件很有前途的探索性工作。他不顾身患危症,81岁高龄仍亲自到天津实地考察地热利用情况,因为“要是把地热充分利用起来,我们可以节省多少燃料!可以给人民的生活造很大的福利!”
4)开展地震地质与地震预报研究工作
李四光深感地震灾害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之严重,晚年投入了很大精力从事地震地质的开创性工作。
1966年邢台发生强烈地震,周恩来总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救灾工作、讨论地震发展趋势,李四光年高体病仍坚持参会,他坚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周恩来总理对于李四光这种“独排众议”勇于探索的精神表示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