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下午,艺术学院在学院楼会议室召开了艺术学院就业专题工作会,学院2022届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承康、雒三桂,副组长王琦,组员赵灿林、陈龙、黄韵颖及毕业班德育助理、就业委员共同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王琦主持。
/ 校园活动
10月14日下午,重庆大学艺术心灵协会携手“樂心工作室”项目团队成员来到合展天池老年护养中心,与合展天池老年护养中心共同举办“爱在合展,情暖重阳”主题联谊会,联谊会现场座无虚席。
/ 校园活动
为了贯彻落实学校关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要求,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的相关准备工作,10月14日下午,艺术学院本科2022届毕业生就业动员及就业指导大会在艺术学院学院楼2楼报告厅召开。
/ 校园活动
为更好推进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解决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学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心的协助下,艺术学院邀请了法学院杨志杰为2022届本科毕业生做了“重塑简历:发现你的美”主题讲座。毕业班辅导员陈龙、学业助理及2022届本科毕业生共同聆听了讲座
/ 校园活动
10月29日上午,经管学院“四史”学习教育主题“十个一”行动启动会在学院楼A601室举行,会议由研究生辅导员向晨茜主持,15个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参会,学院党委副书记张燕出席活动并讲话。
/ 校园活动
2020年4月28日上午,三峡大学艺术三峡大学艺术学院学办主任王方方、团委书记陈理业、就业专干江宏强、17级本科生辅导员、新媒体中心指导老师学院和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共同召开就业工作视频会议。
/ 校园活动
2021年7月15日下午,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特别邀请了重庆百事达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职业导师杨敏,于重庆大学虎溪校区D1234教室为经管学子开展以大学生创业与择业的主题讲座。
/ 校园活动
2021年7月20日下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第一报告厅(B区建工馆二楼222室)举行统战工作座谈会。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华建民、党委副书记马骥、党委委员、副院长杨波、谢强、党委组织员何修竹以及学院各民主党派教师代表参加会议。
/ 校园活动
2021年8月7日上午,重庆大学主办的英文刊Nano Materials Science(简称NMS)编辑部联合纳米人路漫研究院,在线举行首届纳米材料科学奖发布会暨纳米材料科学论坛第3期。
/ 校园活动
5月27日下午,学校庆祝建党百年“中国梦·劳动美——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主题朗诵比赛决赛,在美视电影学院小剧场举行。学校党委副书记王旭为活动致辞并颁奖。重庆市教科文卫体工会常务副主席贺莉、副主席吴庆高到现场观看了演出。来自医学部、医学院的教职工共十三人代表学院参赛。
/ 校园活动
为增进全国优秀大学生对重庆大学医学院的了解,提前选拔优秀生源推荐免试攻读我院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医学院于2021年7月15日至16日,通过线上方式顺利举办了首届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
/ 校园活动
6月17日,教育部举行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国启动仪式。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北京会场出席仪式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钟登华授旗,重庆市委副书记、市长胡衡华出席重庆会场活动并致辞。
/ 校园活动
6月17日下午,学校在A区民主湖报告厅举行2022届毕业生基层就业出征仪式暨“远航奖”颁奖大会,欢送即将奔赴基层一线的毕业生。校党委书记舒立春、党委副书记冯业栋出席会议。重庆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校内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党委副书记、毕业班辅导员代表及100余名基层就业毕业生代表参加会议
/ 校园活动
6月17日下午,学校在A区民主湖报告厅举行2022届毕业生基层就业出征仪式暨“远航奖”颁奖大会,欢送即将奔赴基层一线的毕业生。校党委书记舒立春、党委副书记冯业栋出席会议。重庆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校内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学院党委副书记、毕业班辅导员代表及100余名基层就业毕业生代表参加会议
/ 校园活动
2021年12月23日下午,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向重庆大学“周绪红院士奖励基金”捐赠签约仪式在重庆大学A区一大楼213会议室举行。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捐赠100万元注资支持重庆大学“周绪红院士奖励基金”,促进土木工程青年人才成长,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建筑行业科技进步。
/ 校园活动
发挥高校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为进一步推动云南省绿春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服务国家战略,2021年11月17日—20日,重庆大学工作组及校友企业家一行远赴绿春,围绕基层党建、艺术乡村、产业发展、英语教学、临床医疗等方面把脉问诊,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 校园活动
10月17日,重庆大学在虎溪校区一食堂广场开展国家扶贫日系列主题活动,包含消费帮扶展销会、现场品尝体验活动以及定点帮扶成果展览等。
/ 校园活动
2022年4月26日下午,教育部“电工电子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启动及教研工作会以挂靠单位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为线下会场与虚拟教研室线上平台结合的线上线下混合方式顺利召开。
/ 校园活动
白玉苦瓜原产于台湾省花莲县,色泽白皙丰润,质地晶莹剔透,故有“白玉”之名。而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一件货真价实的“白玉苦瓜”。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诗人余光中在故宫博物院见到了这件藏品。感叹其做工精巧之余,又联想到其背后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不禁感慨万千,赋诗一首。
朱紫馨
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
21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学生艺术团朗诵队队员
白玉苦瓜
——故宫博物院所见
余光中
似醒似睡,缓缓的柔光里
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
一只瓜从从容容在成熟
一只苦瓜,不再是涩苦
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莹
看茎须缭绕,叶掌抚抱
哪一年的丰收像一口要吸尽
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
完满的圆腻啊酣然而饱
那触角,不断向外膨胀
充实每一粒酪白的葡萄
直到瓜尖,仍翘着当日的新鲜
茫茫九州只缩成一张舆图
小时候不知道将它叠起
一任推开那无穷无尽
硕大似记忆母亲,她的胸脯
你便向那片肥沃匍匐
用蒂用根索她的恩液
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
不幸呢还是大幸这婴孩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鞋踩过,马蹄踏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碾过
一丝伤痕也不曾留下
只留下隔玻璃这奇迹难信
犹带着后土依依的祝福
在时光以外奇异的光中
熟着,一个自足的宇宙
饱满而不虞腐烂,一只仙果
不产生在仙山,产在人间
久朽了,你的前身,唉,久朽
为你换胎的那手,那巧腕
千眄万睐巧将你引渡
笑对灵魂在白玉里流转
一首歌,咏生命曾经是瓜而苦
被永恒引渡,成果而甘
一九七四年二月十一日
这件名为“白玉锦荔枝(古代宫廷中称苦瓜为锦荔枝)”的藏品,制于清代中期,原藏于故宫乾清宫东暖阁。1931年“九一八”后,中国战事频繁,动荡不安。为保护文物,故宫择院藏文物菁华装箱储置,意图播迁避难。自1933年起,故宫文物便开始漫长的南迁之旅。经历了数年的水陆辗转、颠沛流离,它们中的一部分留在了大陆,而另一些则在海峡对岸的台北故宫博物院尘埃落定。而余光中本人的经历与之极其相似,他生在江苏南京,喜欢自称“江南人”,青年时期,他赴台求学,从此与大陆故乡天各一方。在台北故宫琳琅满目的艺术珍品中,敏感的诗人格外注意这件历经战火却依旧洁白匀净的玉器,是否是体会到了命运的殊途同归呢?
余光中用怜爱的口吻描绘这只苦瓜:“似醒似睡,缓缓的柔光里,似悠悠醒自千年的大寐。一只瓜从从容容在成熟。”这柔和的笔调,为苦瓜的周身镀上一层神秘的光辉,又蒙上了历史的沧桑色彩。接着,他又用工笔画般的笔触对这只苦瓜细细描摹。“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莹。看茎须缭绕,叶掌抚抱……古中国喂了又喂的乳浆,完满的圆腻啊酣然而饱……”虚实结合,动静交替,给予读者丰富异常的感受。同时,此处用词也十分耐人寻味,这亦动亦静,亦真亦幻的场景,引人不禁遐想:这写的究竟是鲜活生长的苦瓜,还是羊脂白玉打磨成的艺术品?“古中国”、“茫茫九州”等意象的使用,又隐含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成长壮大之意。诗人营造的朦胧氛围,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
接着,诗人不再拘泥于对苦瓜本身的描写,在他宏大的想象中,我们得以探寻“白玉苦瓜”更深层的意蕴。“硕大似记忆母亲,她的胸脯……苦心的悲慈苦苦哺出……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皮鞋踩过,马蹄踏过,重吨战车的履带碾过……”似乎明示了这苦瓜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经历了中华文化的哺育滋养,又在外族侵略中艰难求生。“踩”、“踏”、“碾”三个掷地有声的字眼,将历史的屈辱写得淋漓尽致。诗人紧接着将读者从历史中拉回现实:“只留下隔玻璃这奇迹难信,犹带着后土依依的祝福,在时光以外奇异的光中熟着。”历经动乱的白玉苦瓜,此刻显得犹为晶莹洁白。历经血火劫难的中华民族,更是如白玉苦瓜一般健康茁壮,坚韧顽强。
在余光中对白玉苦瓜“审美对象化”的过程中,这玉器仿佛也成了有情感的生命体,诉说着自身的故事,民族的历史,也暗含诗人自我的抒发。诗中“母亲”乳养“婴孩”,暗喻中华文明对于诗人艺术创作的启蒙和滋养。白玉苦瓜从青涩到成熟的生命周期,也是诗人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历练中日渐完满的艺术生命。
从“咏物”到“咏史”,最后迈进一种超脱现实的精神境界。人生无常,诸行皆苦。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被视作那只苦瓜,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看遍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最终在时间流逝中枯萎,迎来生命的终结。而在诗人余光中的眼中,若将苦瓜的灵魂寓于白玉之中,它就能抵抗时间的磨损,纵使苦难磨洗也无法夺取它的光辉。这神奇的“白玉”,就是文化和艺术的力量。正如余先生本人在诗集序言中所说,“生命的苦瓜成了艺术的正果,这便是诗的意义。短暂而容易受伤的,在一首歌里,变成恒久而不可侵犯的,这便是诗的胜利。”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华夏儿女,在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滋养下历经千年仍充满活力,坚韧闪烁如同美玉。在文化与艺术的洗礼之中,对生命雕刻琢磨的我们,终能体会到人生百味当中的那一丝至美回甘。
/ 校园活动
他是来自香港的年轻教授。
他选择了一条鲜有人问津的科研之路。
在外求学二十载,人生和事业找到归处。
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重庆专访》推出系列人物访谈“长香汇”,对话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梁沛祺,看“紫荆山茶相辉映,长江香江共奔流”。
今年36岁的梁沛祺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高中毕业后,他就前往英国求学,南安普顿大学能源工程博士,牛津大学、英国华威大学攻读博士后,绝对是妥妥的“学霸”。如今,他在重庆大学从事电化学工程研究,探索开发高效能、低成本、可持续且安全的储能材料和系统。
/ 校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