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重庆人”?一个不太准确的定义是,这是一群喝过天友核桃花生奶的人的集合。
核桃花生奶,袋装,一块五一包,近年涨到两块。
像竖着的枕头一样的一小袋,它的吸管口不会像盒装奶乖乖呆在一个水平的平面上,而是扒在近乎垂直的包装纸上,因此如何插吸管一直是所有重庆人的难题。第一次尝试的时候,要么直接插不进,要么刚扎开个口,液体立马从刚刚破开的口子溢出来,沿着包装滑落撒在裤脚和鞋子上。你慌里慌张把包装摆平,反而溢出来更多,情急之下赶紧上嘴嗦两口,奶差不多不再溢出来了,你也终于第一次驯服这特立独行的家伙——准确地说,你第一次被核桃花生奶驯服。
是的,我们这代人都被核桃花生奶驯服了。
时间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千禧之交,虽然伴随改革开放从欧美舶来的牛奶健康理念早就深入人心,无奈因为尚不便宜的价格和国人普遍乳糖不耐受的体质,牛奶还没能霸占中国家庭冰箱的一角。1999年,本土奶厂天友的核桃花生奶横空出世,以主流纯牛奶一半的价格,给勤俭持家的重庆家长提供了一个实惠的选择。
更巧妙的是,大概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这个名字里有“奶”的产品实际上没有任何牛奶成分,粗暴避开了喝牛乳不适的问题。足够的白砂糖保证了味道,配料表里的核桃、花生、大豆又给家长们这奶“够营养”的信心,天才般的配比更是赋予核桃花生奶甜而不腻的清爽口感。好喝成为核桃花生奶实打实的底气,价格则是它销量经久不衰的密码。一下子就畅销了23年,核桃花生奶直接建构了90后、00后重庆崽对牛奶的最初印象,创造了当之无愧的“核桃花生奶一代”。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插吸管的时候如此狼狈,大多数小朋友,包括我,在第一次品味到这绵柔的、带着复杂植物和坚果味道的饮品时,也是极幸福和兴奋的。这是经济尚未独立、眼界还不够开阔,每天的娱乐活动不是抖音b站而是翻花绳玩贪吃蛇的年代,我们所能获得的最特别最诱人的奖励之一。在奶企和家长的“合谋”下,它参与构建了我们童年的成长过程中相对美好的一面,甚至顺便给我们提供了一些些营养。
记得以前我每天放学就跑到我妈那里去,缠着她说要喝核桃花生奶要喝核桃花生奶,要来两张纸币就屁颠屁颠跑到小超市买一袋,插吸管,嗦两口,咕咚咕咚喝完一整袋,那几分钟好幸福好甜蜜。
实验一小的朋友说学校每周三的炒饭很难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到那天,学校会给每个学生额外配一包核桃花生奶,星期三也就从一周里痛苦的日子摇身一变成为值得期待的一天。
还有个快要大学毕业的学姐跟我回忆,小学时的一个早上她在妈妈枕头底下发现了五元大钞,心乱如麻坐立难安,做了半天思想斗争后,她最终冒着大雨撑伞淌水去两个路口外的天友暴买了三包核桃花生奶,这被她描述为青春时代叛逆的开始。核桃花生奶对小孩的吸引可见一斑。
后来啊,等我们也逐渐长大,读初中读高中,开始有生活费,自己支配大小开支的时候,便又开始共情当年舍不得买更好的牛奶的家长们。如果把喝纯牛奶的钱换成核桃花生奶,一个月省下的零花钱就可以多买本漫画,和朋友多吃一顿好的,或者看一场喜欢的电影。
做题的学生年代,多少个早晨是在一手提着核桃花生奶愣愣地喝,一手抓着椰蓉面包慢慢地啃,瘫在公交座椅上边摄取能量边傻傻地拽瞌睡中度过的。高三的时候索性买一整箱放在教室里,课间、晚自习、午休的时候来一袋,做解析几何的脑袋似乎都舒畅了些,倒计时灯牌闪烁的教室里弥漫着一股奶香。
这奶在冬天的时候还有特别的优势。因为是袋装嘛,妈妈煮鸡蛋的时候顺手甩进去,鸡蛋煮好了奶也就热好了。盒装的贵的牛奶是没有这个效果的,那硬朗的纸盒下水泡一会就软了,插吸管进去都费劲。重庆的冬天湿冷深入骨髓,提着热腾腾的核桃花生奶走在十二月雾都的街,手暖呼呼的喝下去心里也暖暖的,这温暖一部分来自嘴上时常抱怨却总记得起早为孩子热牛奶的母亲,一部分大概就来自核桃花生奶了。
我前任同桌就利用这一优势发明了非常好玩的加热方法:把一个热水袋塞进毛绒绒厚外套的插兜,再塞一袋奶,一个午休过去就可以得到一包温热温热的核桃花生奶。那时候班上女生都抢着找他加热,我因为比较傲娇只喝到过一两次。喝不到的时候说实话有点嫉妒,喝到嘴里了就暗戳戳地开心,每一口奶里都藏着特殊的温度……
现在好像是一个怀旧的年代,就像所有被怀念的事物那样,人们怀念它们因为它们正在逐渐远去,人们怀念它们因为它们承载的生活正在逐渐远去。庆幸的是,直到今天我依然在喝核桃花生奶。这固然勾起很多回忆,但买它不是因为怀旧,单纯因为好喝而且便宜。就在车站背后绿色招牌的天友店,它们躺在左侧墙壁的第二排货架上,我扫码付的账。穿围裙的阿姨态度不太温和,就像大多数天友店里的阿姨那样,熟悉得让人想哭。
本土企业的店面和商品总是能牵动出无数个真实的市民故事,编织出真实的市民生活图景。包括但不限于卖核桃花生奶的天友,卖9.9四个蛋挞的沁园,卖功夫鸡腿饭的乡村基。这些店铺总是开在重庆每一条最普通的街道,招待穿着普通的普通顾客,还会有空调外机排出的水珠在夏天滴滴答答落在门头的招牌上。这些商品则在似水流年的冲刷下,和不再年轻的城市、斑驳的街区和越来越疲惫的城市人一起褪去了新生时的光环。
好在总有本土企业历经各种艰苦竟也坚强地活了下来,驻守在楼下的拐角,提供最熟悉的选择,撑住了不确定年代里市民们的一些安稳感和确定性,塑造了我们的胃,定义了我们的身份,创造了我们的记忆,也成为我们带不走的乡愁。
最近给一个五年级的小孩做家教,他玩的游戏学的东西已经和我们五年级的时候截然不同,不过课间他妈妈还是递过来两袋核桃花生奶,一袋给我,一袋给他。在青岛读书的小蒋特地买了两箱核桃花生奶寄过去,她说这是她在吹着海风盛产海鲜的青岛唯一能捕捉到的不变的重庆味道,甚至反而“在重庆喝的还不多”。
如果你也喝核桃花生奶,我相信一定有一种共通的情愫和记忆在你我之间传递:过去日子里最纯粹的甜蜜与幸福,母亲的叮咛,家的温度,昏昏沉沉的雨天闷热的公交,省下一笔钱和重要的人在观音桥碰面时的心跳加速,报道的那天在北站西站江北机场跟重庆说一声再见,嘉陵江对岸灯火阑珊,在你的眼里汇成星星点点的光斑……这是来自同一种哺育的结果,核桃花生奶的哺育,本土企业的哺育,重庆城市的哺育,那个一去不返的过去和即将一去不返的当下的哺育。
如果你也喝核桃花生奶,你是否还记得第一次插吸管时狼狈的模样?你现在又是否已经掌握了准确的角度和力道,还是继续像第一次那样,第一下怎么也插不进去,第二下一定得嘴贴上去?
如果你也喝核桃花生奶,我的朋友,请多买一点,让它们不会被怀念。请记住,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爱核桃花生奶,不要爱核桃花生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