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森璕先生所在的家族,是近代中国贵阳的名门望族。老贵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华家的银子,乐家的才子,唐家的顶子,高家的谷子。”乐家人才辈出,乐森璕先生算得上其中的典型代表。
乐森璕先生少年时代深受伯父乐嘉藻的影响。伯父曾告诉乐森璕:“贵州虽然贫困,但矿藏丰富,是块宝地,若能设法开发地下资源,就能让贵州摆脱贫困落后的境地。”伯父话语激发了乐森璕先生对地下资源的兴趣,乃至后来“一发不可收拾”。乐森璕先生一生以极大的兴趣从事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研究,发表了许多论著,做了许多奠基性工作,特别是对中国泥盆纪珊瑚的研究做出了许多贡献。1927年,乐森璕先生发表的论文《奉天直隶石炭纪管状珊瑚之一新属》是第一篇中国学者研究珊瑚化石的著作。乐森璕先生与黄汲清先生在1932年合著的《扬子江下游栖霞石灰岩之珊瑚化石》则是中国学者第一部研究早二叠世床板珊瑚、四射珊瑚和苔藓虫的专著,大大丰富了世界同期珊瑚动物群的资料,为国际地质古生物界所重视。1927年到1933年间,乐森璕先生发表的《广西北部栖霞层新发现之珊瑚化石》、《浙江西南志留纪凤竹页岩中之网膜珊瑚》等一系列珊瑚研究论文,增加了对于中国南方珊瑚动物群的认识,为划分对比地层和确定地质时代提供了新的依据。乐森璕先生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一些问题往往经过长期观察研究,多方验证后才做出结论。60年代,乐森璕先生到北京西郊小汤山疗养期间,将马特斯著的德文《微体古生物学导论》译成中文,约55万字。他以工作代替了休养。虽已84岁高龄,他还亲自撰写《四射珊瑚类的起源问题》文稿,由科研助手带到第一届全国珊瑚学术会议上宣讲。这篇论文介绍了澳大利亚发现的早寒武世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进而探讨古生代早期珊瑚类的起源和演化历史。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这位走过90个春秋的地质老人,用赤子之心追梦地质科学,锲而不舍,在中国地学史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