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青松
黄葛树的影子打在重庆大学主教学楼前的柏油路上,遮住零星的残花,掩盖一地的枯叶,幢幢阴影里,主教学楼也“半面桃花半遮扇”。在主教学楼的对面,一座雕像在细碎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夺目的白。汉白玉石,寒风啸雪,那是开辟过北极新天地的“钢铁躯壳”,是创造了中国新纪元的“傲骨青松”,是我国北极科考第一人——冯简先生的雕像。
似乎很难想象,一个走南闯北,在寒风呼啸的北极展开科考工作的先锋,又能安坐在房间一隅潜心研究,开拓中国无线电研究的未来。可于冯简先生而言,这些“第一人”与“创始人”的名头,都没有切实的创新成果那般有力。
博学有成
嘉陵江畔,黄石砌成的楼,赤红的窗棂映着新发的嫩绿。九十年前,冯简先生在这幢如今被称为工学院楼的建筑里,潜心钻研学术、研究科技,开启了无线电研究的帧帧帷幕。木制的桌深深浅浅留下打磨的痕迹,几沓被写得密密麻麻的草稿被小石块压着,一支被磨秃了皮的钢笔斜斜地穿在这纸间。
冯简先生总是俯首案前,埋着头默不作声地在白纸上演算,从陈旧的皮革背包里取出厚厚一沓资料,仔细对比实验观测数据,探索着隐藏在无线电中的奥秘。他很少离开座位,起身大多也是为了试验新的无线电实验装置,拿着细微的零部件,在机器上敲敲打打,认真观察它的变化。有时候,他会站在窗边远眺,凝望窗外头刚冒出芽和着泥土清香的田旋花。山之刚强,水之柔肠,在这幢三层的欧式小楼边转弯碰撞,凝结出了冯简先生对无线电的研究成果。
坚毅笃定
日复一日,月梭春秋,直至1930年,冯简先生修建的无线广播电台终于成功问世。“您好,现在为您播音的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随着清晰的播报声从装置内传出,一个身影出现在昏沉的灯光下,但这一次,冯简先生不再是端坐于书桌一旁操心计算,而身着沾有墨迹的棕灰色旧长衫侧立于无线广播电台边仰天长笑。他浑身散发着抑制不住的喜悦,唯有眼神一如当年勇闯北极那般,坚毅笃定。
年少时许下的宏愿,在卓绝的努力后变成现实。无需导线,通讯信号便能传播至千家万户、大街小巷,冯简先生打破了中国电台历史上的“不可能”,建立了我国第一座无线电电台。但在水深火热的中国,他所做的远不止于此。抗日烽火的熊熊燃烧,激起了他内心无限的潜能与坚定的决心。一项震惊全国的工程正在巴渝大地上无声孕育……
抗战期间,战事告急,前沿战线与后方信息的联系也愈发重要,但当时中国并没有如此先进的技术来自主制作一座电台。尽管中央广播电台宣传部部长刘芦隐等人皆认为需假手洋人制作电台,作为总工程师的冯简则决定潜心研究、自主研制属于中国人的电台。在冯简及一众工程师的钻研下,最终成功制作出了中国第一座自主研发的短波电台——“重庆之蛙”。这得来不易的研发成果,值得每一个人舍命守护,他们顶着日军飞机的遍地轰炸,冒着血与火的斑斑灼迹,毅然保卫电台,持续广播,直到最后一刻的胜利。
简以为君子,策之成英才
当时的东京报纸这样写道:“我皇军大飞机轰炸重庆,那里的青蛙全都炸死无声,为什么那个扰人心绪的电台还是叫个不停?”或许在日本侵略者看来,这“重庆之蛙”是眼中钉、手中刺,但对华夏人民来说,这只“青蛙”的鸣叫声延续了全国上下的爱国抗日热情,让中国的抗日之声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最振奋人心的那一夜,老播音员潘永元的声音从“重庆之蛙”传出,那大家再熟悉不过的腔调,在今夜带着异常的颤抖:“各位听众,现在播送重大新闻——日本无条件投降。”电波振动的频率,伴着无线短波电台的运转,顷刻间,人们奔走相告,人影攒动,锣鼓喧天。而在这普天同庆的欢悦氛围中,冯简先生这位沉默的老者,历尽沧桑,伫立于嘉陵江畔,看江水东去,赏云卷云舒。
这座未经外国人之手建造的电台,传出的不仅是冯简先生独立坚毅的正气浩然,更是中华民族巍然屹立的庄严宣誓。“不辟山路辟天路,雷掣电波供驱遣”——就是这样一位热情耿直之士,在作为老师的工作生活中,也有着和风细雨的另一面。
冯简名“简”,字“君策”,简以为君子,策之成英才。他一生成就无数,同时也不忘孕育桃李,润泽门生。1940年,冯简先生担任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他教课风趣幽默,许多其他专业院系的学生曾慕名而至,旁听他教授的工学课程。除了对重庆大学的学生倾囊相授,他还通过多种方式把在战争中流亡到重庆的学子尽可能地吸纳到重大就读,以培养更多无线电通信人才,缓解国家之需。
心存善念,知行合一
冯简先生不仅备课研究尽心尽力,对待学生也是细致体贴,每每观察到学生有经济上的困难,他总尽己所能,帮助学生解决燃眉之急,鼓励支持他们完成学业,以心中的阳光融化现实的寒霜。因赴欧洲考察无需承担教学任务,冯简曾拒领工资。可当得知自己的学生兼助教江泽佳因无力支付路费无法出国学习时,他便将自己半年未领的工资全部转送给江泽佳,并且在江出国期间照付助教工资。而他临终时给学生的嘱托也不过是希望学生能将这种善意传递下去:“吾人习工程,是为造福社会,此善念亦善根也。诸君研习四年,已具善念,惟望持久发扬,推善及人。”如此,仰无愧于天地,俯实归至“潜德幽光一学人”之名。
一尊雕像,刻不完他书写传奇的人生;一卷竹简,道不尽他开创历史的瞬间。
“明电子之微,窥天地之奥,严善恶之分,正做人之本”。
徜徉在临江路上,六角小楼怀揣着这陈年旧事。仰望着顶楼的圆形窗口,一个挺拔的身影浮现,安幽、静谧,如今其中研究科学的热情沸腾不止,是冯简先生的精神所化——“心存善念,知行合一,造福桑梓”,永世长存。